朱弘复

  朱弘复1910 1月—20022月)江苏南通人。193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生物系,留校任助教,1941年考取公派留学生,1942年在美国伊利诺大学研究生院攻读昆虫学,获理学硕士学位,1945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1947年任美国衣阿华州威斯灵大学动物系客座教授。1947年秋应国立北平研究院动物学研究所所长张玺的邀请回国,任该所专任研究员,主持筹建昆虫研究室。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兼昆虫研究室副主任,主持北京部分的研究工作。1953年起,历任中国科学院昆虫研究所副所长、代所长。曾任《昆虫学报》副主编、主编。从1951年起,历任中国昆虫学会理事、秘书长、副理事长、理事长。曾任中国科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国家科委农业组成员、中国农学会植物保护学会理事、中国农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昆虫卷编委会副主任、《中国动物志》编委会副主编、主编,《动物学集刊》副主编、主编,《动物分类学报》、《植物保护学报》、《昆虫学年刊》(Annals of Entomology)及《发现与创新》(Discovery and Innovation)等刊物的编委。在半个多世纪的科学生涯中,他一直从事昆虫学研究,在昆虫幼期形态学、农业害虫防治、中国蛾类区系分类及生物分类学理论与方法等研究领域中取得突出成就。他曾重点研究以棉花害虫为主的多种农业害虫的防治,在我国四大棉区对棉蚜等重大害虫进行系统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的调查研究,制订了防治目标,提出预防为主,以农业措施结合药剂防治的综合防治方法,为我国棉花生产和棉虫防治以及植物保护事业做出了显著的贡献。他还倡导应用数值分类学和支序分类学,率先将这些新的理论和方法介绍给我国分类学界,于1975年发表论文“蚜虫的数值分类”,对我国生物分类学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朱弘复共发表学术论文110余篇,专著22册,主持翻译《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进化论与伦理学》、《物种起源》、《国际动物命名法规》、《英汉昆虫学词典》等生物学和昆虫学重要经典名著和工具书。发表的论文有:“婪步甲亚科单毛部(鞘翅目:步甲科)的幼虫”(1945年)、《How to know the immature insects》(英文专著,1949年在美国出版,被列为美国的教科书)、主编《中国棉花害虫》(1959年)、《蚜虫概论》(1959年)、他主持和编写的专著有:《动物分类学理论基础》、《中国经济昆虫志  鳞翅目  夜蛾科》、《中国经济昆虫志  鳞翅目  天蛾科》、《蛾类图册》、《中国蛾类图鉴》、《西藏昆虫(二):鳞翅目  天蛾科等》、《中国动物志  昆虫纲  鳞翅目  圆钩蛾科等》(四卷)。他的研究成果获得全国科技大会奖、中科院重大科技成果奖、自然科学奖和科技进步奖等共9项。1975年获美国昆虫学家访华团授予的“杰出昆虫学家”奖。为表彰他在《中国动物志》的工作,1996年获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颁发的“杰出科技成就集体奖”。 

  朱弘复在担任动物所和研究室的领导期间学术思想敏捷、善于吸取新的学术观点和研究方法,还十分重视开展国际交流合作。19887月,他率团出席在加拿大召开的第18届国际昆虫学大会,争取到在我国举办第19届大会的主办权,并于19926月在北京成功召开,进一步提高了我国昆虫学研究在国际上的学术地位。此外,在动物研究所分类学、昆虫学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曾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