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充满温度的“北漂”科研生活

  清楚地记得那个国庆,2021年10月4日,从湖北荆州到北京朝阳,略带寒意的秋雨送我平安抵达。我提着笨重的行李缓慢挪动,师姐听说我到站,二话不说,迎着冷风跑来公交车站接我。安顿好住所后,我从此便开启了北漂生活。 

  进组后,大家平时都会互帮互助,按时去所里完成自己的科研任务。中午一块去食堂就餐,与此同时交流彼此的工作进度。遇到瓶颈时,师兄师姐们会根据他们的经验给出合理的建议。深夜,师姐们永远会为晚回的人留下客厅的那盏灯。 

  每周最期待的莫过于周日,按照中和家园的规矩,这是大家一块做饭享受生活的日子。周六我们就会征集意见,列出菜单,只待第二天早上,早早地来到菜市场买上新鲜的蔬菜。早餐店里热气腾腾,菜市场上人熙熙攘攘,大爷大妈们说着一口地道的老北京话:“今儿这菜不错”。李升师姐是咱们的主厨,我们每次做饭的时候,走在楼道里就能闻见香味儿。还记得有一次,我站在窗台旁,听见楼下的路人说:这是谁家在做饭,真香。那时特别开心和满足,收到了来自陌生人的认可和鼓励,果真是把隔壁家的小孩都馋哭了。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桌子上很快就摆满了可口的饭菜,土豆鸡块、番茄牛腩、蒜蓉娃娃菜、酸菜粉条……我们边享受着美食,也会顺带听歌。一次偶然的机会,从楼上飘来练琴声,仿佛这琴声是在感谢从厨房溢出的菜香,起初的曲子是《小星星》,到后来是《青春舞曲》,再后来是《送别》。 

  

  作者团队周日的聚餐 

  

  作者团队动手做的饭菜 

  饭后开展厨房的清洁工作,下水道被堵住,我示意了一下师兄,他立马对其进行疏通,我灵机一动,称这一行为是“心肺复苏”,哪知道嘴里含着什么美味,直接念成了“心会护书”。于是中和家园又传来一阵清脆的笑声,不知从何时起,中和家园成为了我们真正的一个家,可遮风避雨,亦是心灵的港湾,舒心、安心。 

  在动物研究所做毕业设计拍摄皮蠹标本时,我大约有两周时间是呆在标本馆里的,在我旁边检视标本的是一位戴眼镜两鬓微白的老师,我初来乍到,不认得是哪位大师,隐约听见大家称呼他为“杨老师”。老师每天总是来得很早,一定是在标本馆开门之前就来了,白天的时间除了吃饭喝水上厕所,几乎都在标本馆鉴定标本和录入信息,到闭馆的时候才离开。每天我总要和老师打个招呼,老师人也很好,总是脸上带着慈祥的微笑回应我,莫名之中给了我很大的鼓舞。到后来才了解到,原来那位老师叫“梁红斌”老师,是野外天团的金牌队长,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有大约750万号昆虫标本,其中至少有100万号标本是由梁老师带队采集的。 

  

  作者制作昆虫标本 

  可能是因为标本馆温度较低且我穿的衣服不够厚实,被号称是“钢铁战士”的我倒下了,体温直升至39℃,师姐们赶忙帮我烧热水,让我躺在床上休息,双一师姐拿出她出野外的特大号水壶,灌满热水,让我睡醒就喝。大伙儿安顿我之后又回所里工作,忙完就赶回来给我做些清淡的吃食,接连好几天都是这样耐心、细心地照顾我,直到我烧退。白老师知道我生病后,也发微信消息来关心我的状况,询问有没有需要帮忙的地方。虽然在北漂,却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 

  2022年4月,实习期快结束,学校要求上交实习鉴定手册,需要导师书写实习意见。经过白老师同意后,我轻轻地将我的实习鉴定表放在了老师的办公桌上,心里想着导师很忙,可能得几天后才能拿回吧,但让我相当吃惊的是,就吃饭的功夫,已经签好的实习鉴定表安静地躺在我的桌上,导师在微信上给我留言:已经签好放在你的桌子上了。顿时,一股暖流涌上心头。看着写得满满当当的评语,内心备受激励,特别是最后那一句“希望今后努力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让我回忆起夏令营宣讲会上导师展示的PPT,他引导我们学会思考,提出昆虫分类学需要面向世界科技科研、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观点,这些都是鞘翅目形态与进化研究组的新方向,也无一不体现着导师的家国情怀。 

  

  作者和导师一起参加学术会议 

  离开的那一日,柳絮满天飞舞,田哲豪师兄从温暖的被窝里蹦跶起来送我,屋外是明媚的阳光,虽然快要入夏,但温度却还是有些低,他一直把我送到了中和家园楼下的转角处,看不见我的身影后,才搓了搓露在外面的臂膀,往回走。平子和敏子一直把我送到车站,上车前我们给了彼此一个大大的拥抱,相约再见的日子。 

  坐上高铁,迎着暖阳,又是新的启程,Together for a Shared Furture! 

  作者:周璇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