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革命”之后中国教育的复兴

领学章节《中国共产党简史》第七章第二节:拨乱反正任务的完成

领学同志:杨青泰、封小慧农业虫害鼠害综合治理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后与研究生党支部 

 

【摘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从中央到地方,按照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原则,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全面推开。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十一届五中全会彻底推翻强加给刘少奇的种种罪名。到1982年底,全国大规模的平反冤假错案工作基本结束。300多万名干部、47万多名共产党员心情舒畅地重新走上工作岗位或担任新的领导职务。在处理党内遗留问题的同时,党积极调整社会各方面关系,对1957年在反右派斗争扩大化中错划的右派分子进行了甄别改正,妥善地解决了大量党内和人民内部的矛盾。文化大革命中停止活动的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重新开展工作,我国教育科学文化事业也开始呈现勃勃生机。对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案主犯的审判彰显了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庄严。1981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表明中国共产党对自己包括领袖人物的食物和错误采取郑重的态度,敢于承认,正确分析,坚决纠正,从而使失误和错误连同党的成功经验一起成为宝贵的历史教材,表明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实事求是、有错必纠、严肃认真、光明磊落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总结过去,正是为了结束当时思想混乱的状况,全面拨乱反正,引导大家团结一致向前看。

 

【党史故事】

“文化大革命”之后中国教育的复兴

  1977年,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组织编写的《数理化自学丛书》重版发行。这套曾经默默无闻的教科书再版后受到了极大的欢迎,在新华书店掀起了一股抢购潮。为什么曾经无人问津的教科书会在1977年突然成为畅销书? 

  这一切要从197784日说起。这一天,刚刚复出不久、主动要求分管教育科学工作的邓小平同志主持了有30多名科学家和教育工作者参加的座谈会。 

  会议讨论的重点集中在高校招生这个热点问题。武汉大学的查全性副教授尖锐批评了现行招生制度,建议下决心对现行高校招生制度进行改革。当时有学者提出一个招生的十六字方针:“自愿报考、单位同意、统一考试、择优录取”,邓小平挥笔把“单位同意”四个字去掉了。他主张立即恢复高考:“改变现行招生办法,既然今年还有时间,那就坚决改”,“今年就要下决心恢复从高中毕业生中直接招考学生”。 

  1977105日,中央政治局讨论通过了招生工作文件。1012日,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和《关于高等学校招收研究生的意见》两个文件,宣布当年立即恢复高考。 

  自此,中断了11年的高考招生制度重新恢复。 

1977年 新华书店抢购人潮堵塞了交通

  一个“考”字,犹如一声号令,荡涤了“读书无用论”的污流,为百废待兴的中国大地吹来了第一阵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春风,也成为教育领域拨乱反正的第一声春雷。 

  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给无数青年人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平的机会,尤其是让那些上山下乡和回乡青年看到改变生活命运的希望。 

  197711月至12月,570万考生用激情和渴望驱散了1977年的寒冬,这也是新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次冬季高考。次年3月,27.3万名大学生走进了他们梦寐以求的“象牙塔”。

1978年3月 七七届考生走入大学

  高考制度的恢复,为被“文化大革命”耽误的大批知识青年敞开了大学之门,不仅推动了“文化大革命”之后中国教育的复兴,而且对社会变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改革开放初期标志性大事。社会上和青年中重新出现了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热潮,国家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大批人才开始得到有计划的培养。 

  恢复高考打破了僵化的思想坚冰,给广大知识青年和全社会带来巨大的正能量,为中国拨乱反正、走向改革开放注入了无比强大的动力。(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学习体会】

  “举大事,必当下顺民心,上合天意,功乃可成。”文革结束后混乱的局面下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拨乱反正的孵化器,在这种情况下,邓小平同志领导全国大刀阔斧进行整顿,带领全国团结一致向前看,大力推行改革开放,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出了历史性贡献。《孙子兵法》有云: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如果没有当年的拨乱反正,没有当年的恢复高考,中国如何发展成为当今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又如何在新冠疫情的冲击下稳中有升。作为共产党员,我们要学习和发扬邓小平同志的精神,让“开拓创新、高瞻远瞩”成为中国道路的基石,中国力量的中坚,中国精神的表率。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