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 | 黄旭华:为祖国“深潜”30年

     处:作者 陈芳 温竞华 董瑞丰,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2020111 

  诵读者:宗乐,动物进化与系统学院重点实验室暨国家动物博物馆党总支 

    

 

  国家的分量,在一个人心中能有多重?重到可以为之远离家乡、荒岛求索,深藏功名三十载;重到从一穷二白中“头拱地、脚朝天,也要把核潜艇搞出来”;重到年过九旬仍不甘退休,誓要再干好多年…… 

  110日,黄旭华,这位共和国的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从习近平总书记手中接过了201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奖章。“共和国勋章”、全国道德模范……功勋卓著的光环之下,黄旭华百感交集:我国第一艘核潜艇下水,这是我们自己干出来的。黄旭华的人生,就像深海中的核潜艇,“深潜”一辈子,无声,却有无穷的力量。 

  “深潜”三十载,做隐姓埋名人 

  1926年,黄旭华出生于广东省海丰县的一个小镇,小学毕业时,全面抗战拉开了序幕。黄旭华在炮火和动荡中走过了他的少年和青年。“想轰炸就轰炸,因为我们国家太弱了!我要学航空、学造船,我要科学救国!”海边出生的黄旭华,以造船系第一名的成绩进入国立交通大学(今上海交通大学),学术成长由此起步。1958年,中国启动核潜艇研制工程。一批人挑起开拓我国核潜艇的重任,黄旭华是其中之一。彼时,面对苏联的技术封锁,毛泽东誓言:“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听了这句话,更坚定了我献身核潜艇事业的人生走向。”黄旭华说。 

  1965年,核潜艇研制工作全面启动,核潜艇总体研究设计所在辽宁葫芦岛成立,黄旭华开始了“荒岛求索”的人生。荒岛之艰难困苦,没有削减同志们的干劲。所有人心里都装着使命,尽快研制出中国的核潜艇。做一辈子的“无名英雄”,黄旭华心甘情愿。接下这份绝密任务后,黄旭华三十年没有回过家,家人不知道他在外做什么,父亲直到去世也未能再见他一面。他说:当祖国需要我一次把血流光,我就一次流光;当祖国需要我一滴一滴流血的时候,我就一滴一滴地流! 

  十年磨一剑。黄旭华及其同事们荒岛求索,在世界核潜艇史上写下光辉篇章——上马三年后开工、开工两年后下水、下水四年后正式编入海军进入战斗序列。中国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辽阔海疆从此有了护卫国土的“水下移动长城”。 

  白手起家,干惊天动地事 

  “那时候严格地说是不具备研制核潜艇的条件的。我们没有人见过核潜艇,大部分人没出过国,都是‘土包子’。”黄旭华说。一没有核潜艇的相关知识和参考资料,二没有足够的科研水平,三没有硬件条件,摆在黄旭华和同事们面前的情况十分棘手。没有条件也要干!怎么办?骑驴找马,决不等待。 

  ——用“土”办法解决尖端技术问题: 

  没有现成的图纸和模型,就一边设计、一边施工,白天黑夜加班加点;没有计算机,就用算盘和计算尺,日日夜夜、月月年年,算出了首艘核潜艇几万个数据;为了控制核潜艇的总重和稳性,边角余料都要过磅称重…… 

  ——清醒的头脑就是法宝,深入调研,搜寻核潜艇的材料: 

  为从零零碎碎、真假难辨的资料中拼凑有用信息,他们时刻携带“三面镜子”:用“放大镜”搜索相关资料,用“显微镜”审视相关内容,用“照妖镜”分辨真假虚实。就这样,黄旭华和同事们突破了核潜艇中最为关键的核动力装置、水滴线型艇体、艇体结构、发射装置等技术。时针转动,我国迎来核潜艇首次深潜试验。潜到水下数百米深,危险程度可想而知。艇体但凡有一块钢板不合格、一条焊缝有问题、一个阀门封不严,都可能面临艇毁人亡的结局。设备全面检修、准备了28500多条应急处置的预案……尽管已为深潜做了周密准备,参试人员仍面临着巨大的心理考验。作为总设计师,黄旭华把这一切看在眼里,他当即决定,亲自随艇下潜!“艇的结构设计和数据测试都是安全的,我很有信心,也请大家放心;万一有情况,我同大家一起处理。”黄旭华说,我们要唱“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去把试验数据完整地拿回来!10米、100米、200米……核潜艇不断向极限深度下潜。海水挤压着艇体,舱内不时发出“咔嗒、咔嗒”的巨大声响,每一秒都惊心动魄。只见黄旭华,全程沉着冷静、全神贯注地记录和测量着各种数据。成功了!核潜艇稳稳地潜到了极限深度。当核潜艇浮出水面时,现场的人群沸腾了。此时黄旭华终于藏不住激动的心情,欣然题诗:“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 

  无怨无悔,用一生诠释对国家的忠,就是对家的孝 

  在很多人眼中,这几乎是不可思议之事。为了工作上的保密,黄旭华像核潜艇一样,整整“深潜”了30年没有回家。离家研制核潜艇时,刚30出头,等到回家见到亲人时,他已是60多岁的白发老人了。在夫人李世英看来,黄旭华好像永远没有歇一歇的时候,有时甚至有些“痴傻”。有一回,黄旭华思考技术问题太入迷,出门时竟没发现左右脚的鞋穿反了,一路走到办公室。平日在家,黄旭华只顾趴在书桌前埋头科研,饭也不吃,头发长了也不管。“他说去理发店要排队很久,浪费时间。”无奈之下,李世英只得买了理发工具,在家为黄旭华剪头发。这一剪,就是大半辈子。自称是“一个不称职的儿子、不称职的丈夫、不称职的父亲”,黄旭华对家人满是愧疚。“我要感谢我的夫人,我要上艇深潜,她支持我;父亲去世我不能回家奔丧,她理解我;女儿小时候摔倒在山沟,在医院躺了九天九夜,怕影响我工作,她一人承担了下来,我回到家里才知道……我代表所有科研人员感谢她和所有女同志!”1987年,上海一家杂志刊登了报告文学《赫赫而无名的人生》,讲述中国核潜艇总设计师的人生经历。黄旭华把杂志寄给了远方的母亲。母亲含着泪一遍遍地读,还把兄弟姐妹叫到跟前说:“三哥的事,你们要理解,要谅解他。” 

  自古忠孝难两全,黄旭华正是用一生诠释了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黄旭华的视力一度因严重白内障受到影响,七八年里,甚至看不清女儿的脸。痴翁的眼神黯淡了下去,自觉科研生涯走到了尽头。2018年,黄旭华做完白内障手术,摘下纱布的那一刻,他连手机上的小字都能看清了,乐得像个孩子一般。九旬高龄的黄旭华眼睛依然炯炯有神,他身上那股热情和干劲,亦如六十年前一样。 

 

    

  简评: 

  这篇文章发表在2020111日,黄旭华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之际,黄旭华作为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副指挥,开拓了中国核潜艇的研制领域,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20141月,黄旭华当选中国中央电视台2013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20171025日,获2017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2017119日,获得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敬业奉献类奖项。 

  黄旭华老人远离故土,在荒岛上苦苦求索,潜心研究,十年磨一剑,从一穷二百到制造出中国第一代的核潜艇。三十年未回家,错失父亲的最后一面,他用一生诠释了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黄旭华的人生,就像深海中的核潜艇,“深潜”一辈子,无声,却有无穷的力量。 

    

  (推荐人:宗乐)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