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保护某一物种,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矛盾吗?

  刚刚过去的一天,是第25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这又是一个滚滚圈粉的好日子。这种以竹子为生,稀有、美丽的大型哺乳动物,无疑是动物保护者们的理想“看板娘”——关键是它们小时候还贪玩好动,简直萌到不行。

大熊猫憨态可掬,备受瞩目。图片:Tamarocochinop / wiki commons

  为了保护它们,国家投入了大量的时间、精力、以及大笔大笔的金钱。可能有人会提出这样的质疑:为了保护这一个物种做这么多,与我们关注的保护生物多样性,是不是有些背道而驰? 

保护多样性,为了人类自己 

  自然界的万物都与人类息息相关,生活在人类周围的生物,小到支原体、衣原体等微生物,大到我们熟悉的动植物,它们的存在构成了一个繁杂的有机体系。脱离地球这个生命共同体,人类无法独自存活与发展 

  地球至少演化了约50亿年,生命出现也有30多亿年的时间了。如今存活在地球的生物仍然十分丰富,科学家已经发现和命名的植物种类约有38万种,动物种类则有近300万种

国家动物博物馆生物多样性与进化展厅。图片:买国庆

  但是,真正意义的科学也就出现了不到300年,人类对生物多样性的了解和认识才刚刚起步。而且,在这三个世纪之中,人类毁灭物种的速度甚至高于认识这些物种的速度

  直到今天,我们还在重复前辈的工作,不断给我们从来没有见过的物种命名,并试图了解它们的特征、习性、生态功能、演化历史以及和人类的关系等等。

  发现新种,也发现新的危机 

  我国在生物丰富度上名列全球前茅,仅次于印度尼西亚和巴西,有的类群甚至超过上述二国。而令人欣喜的是,近年来,中国仍有动植物新种不断被发现。时间远一点的,西藏南部的白颊猕猴,广西的弄岗穗鹛,云南的天行长臂猿、怒江金丝猴……最近的,昨天就有一个震动学界的大消息: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科学家发现中国大鲵至少应为5个独立物种 

2017年发现的白眉长臂猿新种——天行长臂猿。图片:范朋飞 / sci-news

  这样的消息喜忧参半。很多物种被发现时便已处于数量稀少的濒危状态——原本足够大的群体其实可能是好几个种,每个新种都不够大。而原本已经处于濒危境地的动植物数量就不少了。在人力、物力、财力有限的情况下,我们怎么可能做到保护每一个在地物种呢?

保护熊猫,被保护的不止熊猫

  保护大熊猫的意义就在这里。如此巨大的投入,包括正在筹建的大熊猫国家公园,保护的绝不是单单这一个物种。大熊猫的价值,在于它是旗舰种,是伞护种 

大熊猫是大熊猫国家公园保护的主要物种,但不是唯一物种。图片:Public Domain Pictures

  所谓旗舰种,就是能够吸引公众关注的物种。旗舰种的选择并不完全基于生态学意义上的重要性,而是注重它的公众号召力与吸引力。大熊猫以其憨态可掬、特有和珍贵,为国人乃至世界人民所喜爱。它毫无疑问是明星物种,拥有无可比拟的公众号召力和影响力。足够吸引公众关注,当然是当之无愧的旗舰种。

  伞护种则是选择一个合适的目标物种,它对生存环境的需求能涵盖其他物种的生境需求,保护了它,就能同时为其他物种提供保护伞。大熊猫作为伞护种,它的生存环境能更大地涵盖与它共同生活在同一个地区或者近似地区的其他物种。大熊猫已经,并且还将继续为其他伴生物种撑起一把保护伞。 

为地球撑起更多保护伞 

  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国家就开始兴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保护地,在四川成立了王朗、卧龙等专门以保护大熊猫为目标物种的保护区,严格禁止偷猎和乱砍滥伐。 

  截止2016年底,专门以保护大熊猫为主的自然保护区增加到了67处,涵盖栖息地面积超过340万公顷,大熊猫三分之二的野外种群被纳入保护体系。与此同时,国家组织实施了“中国保护大熊猫及其栖息地工程”,有力地救助了大熊猫和其他同域分布的野生动植物。

包括羚牛、黑熊、豺、藏酋猴在内的众多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动物都因为大熊猫的庇护而得到有效保护。图片:奚志农 / naturepl.com

  所谓“一猫得道,鸡犬升天”,有科学研究显示,大熊猫这一个伞护种的庇佑,让保护区内多达96种的本地哺乳动物、鸟类、两栖爬行动物受益

  在我国,能成为伞护种的珍稀濒危物种还有很多:云南的亚洲象、绿孔雀、天行长臂猿,吉林和黑龙江的东北虎,广西的白头叶猴、东黑冠长臂猿,海南的海南长臂猿,新疆和青海的雪豹,西藏的藏羚,长江流域的长江江豚,山西的豹、褐马鸡…… 

最近物种日历就刚刚介绍了绿孔雀,要想保护它必须保下中国最后的热带季雨林,那里还有更多名气不大的珍稀物种。图片:wiki commons

  只有你我的共同关注,才能催生更多如大熊猫一般的旗舰种和伞护种。它们将在各地撑起一把把保护伞,庇护它们与其它物种赖以生存的家园,那也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

  来源:物种日历

  作者:张劲硕 国家动物博物馆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5号
邮  编:100101
电子邮件:ioz@ioz.ac.cn
电  话:10-64807098
传  真:10-6480709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