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善于鸣唱的台湾斑翅鹛

  台湾斑翅鹛(Actinodura morrisoniana)的鸣声似“娇、娇”之声,轻柔娇嫩,故而台湾布依族原住民称其“娇娇”。因其双翼有美丽整齐的黑色和栗色斑纹相间排列,英文名意为“纹翼画眉”;又因其头部为栗色,有别于其他斑翅鹛,又名栗头斑翅鹛。这种可爱娇小的鸟仅分布在我国台湾,是中国鸟类特有种。 

  19061月,英国探险家、专业采集者古费洛在海拔2440米的台湾玉山山区首次发现台湾斑翅鹛。英国鸟类学家格兰特鉴定后,将其作为新种发表在当年的《英国鸟类学通报》上。格兰特在文中写道:“这个引人注目的新种并不需要与任何已知种进行对比,因为它的羽色如此与众不同。” 

  斑翅鹛属共有7个种,台湾斑翅鹛是其中最晚被人类发现的;除台湾斑翅鹛仅分布于我国台湾外,该属的其余6种都分布于喜马拉雅山麓至中南半岛间。由此可以看出台湾与喜马拉雅山区在生物地理上的相关性。从外形看,台湾斑翅鹛的主要特征是头部和喉部都呈栗褐色,后颈和腹部灰白色,带有黑褐色条纹,与斑翅鹛属其余6种的羽色差异很大。 

  台湾斑翅鹛并没有嘹亮的歌喉,也没有美丽、鲜艳的羽色,但鸣声轻细、全身生有深浅不一的橄榄褐色羽衣。相较于生活在我国台湾的其他画眉亚科鸟,台湾斑翅鹛显得低调而稳重,其轻柔的鸣声常被忽略,或被误认为其他动物的叫声。它朴素无华的羽色与枝干的颜色非常接近,隐蔽性非常强。它们在高山间飞行或在树丛枝丫间活动时,甚至与人距离较近,也不易被人发现,所以也有人称它们是“忍者鸟”。 

  台湾斑翅鹛分布于中、高海拔山区,栖息于海拔1400-3000的高山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通常以单种结群活动为主,常见五六只组成的小群穿梭于中、上层树林中,不作长距离飞行,但也曾有人见到单只台湾斑翅鹛混入白耳奇鹛(Heterophasia aurcularis)群中。一般而言,结群活动有助于台湾斑翅鹛警戒天敌和交换觅食信息,提高觅食效率。 

  台湾斑翅鹛双翅圆短,爪纤细但强而有力,能在树干上爬行。它们能灵巧地倒悬于细枝上或在树皮裂缝中啄食,偶尔也飞到林边的草丛上,啄食乔木或灌木枝干表皮上的节肢动物等。根据陈得康1994年的研究结果,在229此觅食记录中,90%啄食枝干表皮的节肢动物,1%啄食页面的节肢动物,9%食果,如山樱花、高山蔷薇、胡颓子和玉山假沙梨的果实。许皓捷2002年的研究结果表明,台湾斑翅鹛的觅食行为有36%发生在树冠中、上层,50%发生在树冠下层,灌层及草本层各占7% 

  台湾斑翅鹛呈现明显的单种结群现象,这或许是因为它们主要啄食树皮表面的节肢动物,与大部分以叶面节肢动物为食的鸟类在资源利用上有很大差异。台湾斑翅鹛无法加入其他鸟群获得共同取食的好处,其他鸟类也难以加入台湾斑翅鹛群,无法享受后者捕食的乐趣。 

  由于我国台湾的中、高山森林曾遭大面积砍伐,台湾斑翅鹛的栖息地已经缩小,目前的种群数较小。但它们不是人们的狩猎对象,因此生存尚未面临危险。若当地中、高山造林能获得成功,待以时日,台湾斑翅鹛的种群数量也会增加。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5号
邮  编:100101
电子邮件:ioz@ioz.ac.cn
电  话:10-64807098
传  真:10-6480709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