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儿有种爱吃鱼的蝙蝠!

  大足鼠耳蝠(Myotis pilosus)大概是中国最出名的蝙蝠了,它曾多次登上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走近科学》(此处应有掌声),还上过《发现之旅》《绿色空间》等;后来还以它为主角拍摄了一部纪录片《夜空中的利爪》,并获得国家奖励;BBC的纪录片《美丽中国》(Wild China)也有它的身影……总之,说起“食鱼蝙蝠”,至少在十几年前也算是家喻户晓。 

  “大足”正名史 

  长期以来,包括我们研究组在研究这一物种的时候,使用的学名都是Myotis ricketti,此名称系英国哺乳动物分类学的大师奥尔菲尔德·托马斯(Oldfield Thomas)于1894年命名的。世界上已知的近6000种兽类,有2000多个种和亚种是由托马斯命名的——尽管有很多是同物异名,比如M. ricketti 

捕鱼的大足鼠耳蝠M. pilosus,它曾经有另一个学名M. ricketti。图片:Merlin Tuttle / Bat 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 

  直到2005年,《世界哺乳动物物种》第三版出版以后,大家才知道,早在1869年,德国柏林动物博物馆馆长威尔海姆·彼得斯(Wilhelm Peters)就已经命名过这种鼠耳蝠,即M. pilosus,但怹(注:北京方言里“他”的敬称,读音tān)当时错误地将标本的模式产地写为乌拉圭,因此被误以为是其他物种。按照动物命名的优先权原则,大足鼠耳蝠的学名应为Myotis pilosus 

 

《世界哺乳动物物种》(Mammal Species of the World A Taxonomic and Geographic Reference)。图片:Amazon.com 

  被发现之后,大足鼠耳蝠几乎没有什么人去关注或研究,因为它长久以来被认为是中国特有蝙蝠,仅仅由一些传教士或博物学家采集后送往欧洲的博物馆去命名,他们没有时间和机会深入进行生态学、行为学研究。直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另一位著名哺乳动物学家带领着一支考察队前往中国和蒙古,专门从事中亚、东亚兽类研究,改变了历史。怹就是哈佛大学教授、比较动物学博物馆哺乳动物部主任,美国哺乳动物学会理事长格劳威尔·艾伦(Glover M. Allen)。1938年,艾伦撰写的《美国博物馆中亚调查记——中国和蒙古的兽类》(The Mammals of China and Mongolia)出版,书中对大足鼠耳蝠有了比较详尽的记述,还特别提到,它的大足可能和捕鱼有关。 

大足。图片:Merlin Tuttle / Bat 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 

  此后,又很长时间没有人顾及大足鼠耳蝠。1949年之后,我国出版了一些兽类学的专著、调查报告、兽类志,但其中凡是涉及大足鼠耳蝠的资料,几乎都是在延续艾伦的描述和介绍。让大足鼠耳蝠走入科学界和公众的视线,我们研究组有很大的贡献。 

  与“大足”的不解之缘 

  1998年,我还在上大学一年级的时候,就在当时张树义教授领导的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分子生态与行为研究组当志愿者。第二年冬季,我有幸跟随时为博士生的戴强师兄(现为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考察北京房山区的蝙蝠山洞。通过走访当地老乡,我们找到了霞云岭乡四合村的一个山洞。 

  我对那个山洞记忆犹新,里面的岩石错综复杂,极为凌乱地散落在洞里的各个角落。在最低处有一个小口,三角形,以我今天发福的体形是根本进不去的,那时候青涩瘦小的我也要收紧肩膀才能钻进去。进去之后,是一个小夹层,夹层再往前走几步就又是一个垂直的口,再往下,则比较大,但走不了多久又有洞口,还可以垂直往下;洞是分层级的,每层高度不一,直到第九、第十层的时候,我和师兄见到了大量蝙蝠在那里冬眠。 

大足鼠耳蝠聚小群,栖息在洞壁,它们并不是完全悬挂,而是贴着洞壁。图片:张劲硕提供 

  后来经过鉴定,我们确定是大足鼠耳蝠。这是北京第一次记录到这个物种。它的头体长在整个蝙蝠家族中算中等,该类蝙蝠耳朵尖尖,耳屏细长而尖锐,貌似老鼠,故名鼠耳蝠。鼠耳蝠属内的鉴定难度堪比鸟类界的柳莺,但大足鼠耳蝠是个例外,它明显的、巨大的后足让它成为可能最容易鉴定的鼠耳蝠。 

  大足鼠耳蝠后足的长度与胫长等长——什么概念呢,就相当于你的脚和你的小腿儿一样长,恐怕恋足癖也受不了这么大的脚。但对于大足鼠耳蝠而言,结构决定功能,大脚自有特殊用处。尽管在历史上,艾伦教授提出过捕鱼的可能性,但直到2002年,才由我的另一位师兄马杰(现居美国)开始着手研究大足鼠耳蝠的食性。我们通过野外观察、实验、拍摄等手段证实了大足鼠耳蝠的食物中包含鱼类。  

在吃鱼的大足鼠耳蝠。图片:张树义 

  渴望更多关注 

  2005年,我们的研究论文在《动物学报》上发表。北京的大足鼠耳蝠主要捕食宽鳍鱲[liè]Zacco platypus,在总样品中的频率为60.2%,下同),这种鱼多在水体浅层活动,易被大足鼠耳蝠捕获,以及鲫(Carassius auratus5.8%)和洛氏鱥[guì]Phoxinus lagowskii2.3%)等三种淡水鱼。此外,它们还捕食至少6个目的昆虫——鞘翅目(20.2%)、半翅目(15.2%)(注:同翅目并入半翅目,此处已合并原同翅目的数据)、鳞翅目(12.6%)、蜉蝣目(4.1%)、双翅目(3.5%)和膜翅目(2.6%) 

  我们还发现大足鼠耳蝠旱季多以鱼类为食,雨季捕获昆虫的数量相对增加。在雨季,捕食昆虫的成功率高,而捕鱼成功率很低,从能量收支平衡的角度推测,大足鼠耳蝠在雨季捕食昆虫可能更有利,因此引起其食物组成的季节性波动。 

一只正在捕食螽斯的南美大耳蝠。图片:Merlin Tuttle / Bat 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 

  在与蝙蝠打交道的日子里有这么一件趣事儿。BBC《美丽中国》拍摄团队曾找到我们,拟拍摄大足鼠耳蝠捕鱼的情景。我们在蝙蝠研究与保护基地的房子内放入三十多只蝙蝠,并在搭建的水池里放进了几十公斤鱼。起初蝙蝠们非常不“配合”,前两个晚上居然没有一只去抓鱼。终于到了第三个晚上,大足鼠耳蝠全体饿坏了,像下饺子一样集体冲向水池,用大足狂抓那些小鱼儿,并在空中迅速地放入嘴里。我们的拍摄任务因此得以完成。 

  这些年我们通过研究发现,大足鼠耳蝠的分布由原来艾伦记录的少许几个省份,如福建、安徽、江苏、山东,扩展到了从最北的黑龙江,到最西的新疆,再到最南的海南,共20余个省份都有它们的踪迹;乃至在越南和老挝也有了分布新纪录。 

  虽然,大足鼠耳蝠的分布广泛,但因良好的栖息地即山洞被大量地开发成旅游景点,众多蝙蝠被驱离家园;再如杀虫剂、农药的施用使昆虫数量减少,蝙蝠失去了足够多的食物,甚至因有毒化合物在体内蓄积而中毒死亡;很多地方的人们迷信蝙蝠粪便作为中药夜明砂可以治疗眼疾,也增大了进洞挖粪对蝙蝠的干扰。现在,大足鼠耳蝠与藏羚羊同属近危级(NT),此外其实还有很多蝙蝠濒临灭绝。希望大家不仅关注明星物种,也请多多关心这些不起眼的、作为环境指示物种的小型兽类——蝙蝠!(文/张劲硕)

  来源:物种日历 公众号

  作者:张劲硕 国家动物博物馆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5号
邮  编:100101
电子邮件:ioz@ioz.ac.cn
电  话:10-64807098
传  真:10-6480709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