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动物所 | 中科院
 

与兽同在(乔治·夏勒 主讲)
撰写人:黄乘明 | 发布时间:2011-05-16

由于对野外动物广泛和深入的研究,对野生动物保护做出重要的贡献,珍·古道尔(Jean Goodle)博士和乔治·夏勒(George B. Schaller)博士双双入选美国《时代》(Time)周刊20世纪最伟大的动物学家。在去年的十月金秋,古道尔博士与国家动物博物馆有过深度合作,古道尔博士的新书《希望:拯救濒危动植物的故事》(Hope for the animal and their home)由国家动物博物馆专家翻译出版。

在这个青翠欲滴、槐花满枝的孟夏之际,国家动物博物馆科普讲堂与国际野生动物保护学会(WCS)合作迎来了另一位入选美国《时代》周刊的动物学家——乔治·夏勒博士,他也带来了他的新书《与兽同在:一位博物学家的野外考察手记》。

5月9日傍晚下起了绵绵细雨,不到晚6点钟,就已经有许多观众闻讯赶到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参加国家动物博物馆本期的科普讲堂。

晚7点,讲座正式开始。在主持人的简要介绍后,夏勒博士开始了他的讲座。北极圈的驯鹿是他最早开始从事野外生态研究的动物。上世纪五十年代,年轻的夏勒还是一位研究生,他跟随导师研究驯鹿、北极狐等动物及其栖息地。之后,夏勒对野外的着迷程度剧增,从此开始了他毕生在野外开展动物研究的历程。这包括他在卢旺达维龙加火山地区研究山地大猩猩,在坦桑尼亚塞伦盖提大草原研究非洲狮、猎豹、豹及其与猎物的关系,在南美洲的热带雨林研究美洲豹、水豚和食蚁兽,在印度丛林研究老虎……夏勒早年的研究工作具有开创性和奠基性,极大地影响了后来的许多野外生物学家。

七十八岁的夏勒博士依然神采奕奕,语言风趣

夏勒在上世纪80年代初,代表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到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与中国的大熊猫专家朱靖、胡锦矗、潘文石等先生开展野外生态研究,这次合作研究使他成为了第一个来到中国研究动物生态和保护的西方科学家。从此,他与中国的野生动物结下了不解之缘。他认为中国西部研究野生动物保护工作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部分,在大熊猫项目完成后,他把更大的精力投向青藏高原,关注了雪豹、藏羚羊、马可波罗羊、野牦牛、野驴、岩羊、鼠兔,以及青藏高原的生态系统的保护。他对藏羚羊的研究有力地促成了国际社会对该物种的关注和保护。

讲座之中,他用大量精美的图片,展现了他在中国以及世界各地野外的研究经历。78岁高龄的夏勒博士演讲诙谐幽默,故事有趣而生动,不时传来阵阵笑声和掌声。

演讲结束后,国家动物博物馆副馆长、展示馆长黄乘明教授代表国家动物博物馆与夏勒博士互致新书。

互赠图书

本次讲座还吸引了许多嘉宾到场,包括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首席科学家Jeffrey McNeely、北京大学吕植教授、中科院动物所蒋志刚教授、“麦田守望者”乐队主唱萧玮以及本书的责任编辑、翻译等人。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WCS中国项目主任解焱博士担任翻译。

夏勒博士与莅临嘉宾合影

(张劲硕、黄乘明/文  买国庆/摄)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