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世骧给昆虫续家谱

  昆虫是地球上数量最多的动物群体,它们几乎分布在世界的每个角落,是大自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了探究昆虫身上的奥秘,无数昆虫学家前赴后继,潜心研究。陈世骧就是其中的一位。 

  陈世骧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昆虫学家、进化分类理论家,他将毕生的精力都贡献于自己所热爱的昆虫分类和系统学理论研究,为中国的昆虫学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1905年,陈世骧出生于浙江嘉兴的一个书香世家。嘉兴是我国有名的“鱼米之乡”,当地也是稻螟虫害多发之地。儿时的陈世骧看到农民遭受虫灾时,呼天不应、叫地不灵的惨状,唤起了一种朦胧的意识,“能不能找到一种好办法,杀灭这些可憎的害虫呢?”陈世骧的父亲曾经在复旦大学读过书,他凭着自己的威望和学识做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发起成立了我国第一个民间治虫组织——治螟委员会,指导农民科学治虫。这让陈世骧对昆虫学研究产生了浓厚兴趣。 

  他高小毕业那年,我国爆发了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当时学校罢课,师生走上街头游行宣传。陈世骧也是爱国洪流中的一员,上街演戏,宣传“亡国恨”,这培养了他奋发图强的爱国主义思想,在他心中种下科学救国的种子。后来,他在复旦大学攻读生物学系,立志将毕生精力献给祖国的昆虫学事业。 

  1927年,陈世骧以优异成绩从复旦大学毕业。第二年,他就赴法国留学,于1934年获巴黎大学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获法国昆虫学会巴赛奖金。 

  同年8月,陈世骧回到祖国,任中央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的研究员。从此,他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昆虫分类研究上,而重点又是鞘翅目昆虫中的叶甲总科。鞘翅目昆虫就是俗称的甲虫,鞘翅目在昆虫世界中可是一个庞大的家族,种类达25万种左右,在昆虫总类中约占百分之四十,几乎就是“半边天”。其中既有金龟子、象鼻虫等害虫,也有七星瓢虫等益虫。因此,研究鞘翅目昆虫,对植物保护、农业生产有很重要的意义。陈世骧在双翅目昆虫实蝇、眼蝇、甲蝇、牛虻(méng)的研究上,也做了很多工作,并取得了公认的成就。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1952年初,在我国东北某些地区的寒冬季节,竟然发现了苍蝇、蚊子等,同时又发现了脑炎等疾病,还有疑为装载细菌的空投容器。这些迹象表明,有可能是美国使用了细菌武器。为了查明真相,中国政府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指示中国科学院等单位组织一批最优秀的科学家前往调查,并且邀请了由瑞典、法国、英国、意大利、巴西、苏联六国科学家组成的国际科学委员会参加调查。钱三强担任了联络员,负责协调工作。 

  当时,陈世骧担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实验生物研究所昆虫研究室研究员、室主任。他领导实验生物研究所昆虫研究室的科研人员,对美军飞机撒布的多种昆虫进行鉴定。植物分类研究所的植物学家钱崇澍(shù)、林镕、胡先骕(sù)、俞德浚、吴征镒(yì)等,对美军飞机撒下的树叶进行鉴定。此外,参加这项工作的还有我国著名科学家钟惠澜等人。 

  8月31日,在北京举行了《调查在中国和朝鲜的细菌战事实国际科学委员会的报告书》签字仪式。报告书得出的结论是:“朝鲜及中国东北的人民,确已成为细菌武器的攻击目标,美国军队以许多不同的方法使用了这些武器。”报告书中肯定了中国科学家在科学调查和分析中所做的大量工作,随后由《科学通报》出版了《反细菌战特刊》。陈世骧在经过细致认真的调查研究后,发表了这样一篇声明:“目前在东北各地所发现的一些带菌毒虫,除了其中有一些著名的害虫(如蚊、蝇等)外,还有很多在昆虫学上无关重要的昆虫,例如我所检定的黑蝇,在一般情况下并不属于害虫之类,也不大引起医学界的怀疑,但这种黑蝇身上有很多绒毛,而它的幼虫又是生长在蔬菜上的,美帝国主义就利用这种条件来将它培养成为传染病菌、危害人民的毒虫。”钱崇澍、胡先骕、林镕、刘慎鄂、吴征镒等人,对收集到的美军空投树叶进行了分类学的鉴定,他们确认了这些树根本就不生长在中国,而是生长在朝鲜南部。而李佩琳、吴执中、陆宝麟等病理学家也证明了当时发现的一种脑炎是本地没有的。此外,英国、巴西、瑞典、苏联、加拿大的科学家也认定美军确实在我国东北和朝鲜使用了细菌武器。为了表示对调查结果负责,他们还不顾个人安危,郑重地在调查结果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1953年3月,陈世骧赴京出任中国科学院昆虫研究所所长,他邀请了钦敬德、马世俊、龚坤元、熊尧等先生到所里主持开展生态、生化和毒理等方面工作,大大提高了全所的学术水平。所里图书馆订书籍杂志,学会办学报,他也总要亲自过问,他说人才和信息是办所的根本,有了一流的人才,才有一流的工作,信息不通,不知道别人在干什么,怎么赶超国际水平呢? 

  1962年,昆虫研究所和由动物标本整理委员会发展而来的动物研究所合并,形成了现在的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以下简称为动物研究所)。陈世骧再次被任命为动物研究所的首任所长。直到1982年,他才卸任所长一职,作为动物研究所的名誉所长直至去世。 

  上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初,前苏联生物学家李森科自诩为米丘林学派的代表,压制持不同学术观点的科学家,否定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学说。当时李森科在中国生物学界影响很大,其见解在中国广泛传播。50年代中期,苏联科学界有人开始批判李森科,并引起争论。这场争论引起了中国科学界的极大兴趣,陈世骧也在此时开始注意对物种问题进行研究。1956年8月,中国科学院与高等教育部在青岛联合召开遗传学座谈会,会上争辩十分热烈。陈世骧受座谈会委托,在会上作了《关于物种问题》的发言,以达尔文的生存斗争与自然选择学说,批驳了李森科的“种内无斗争”的观点。此后,陈世骧对物种问题、物种分类原理和进化规律,做了一系列的深入探索,在理论上作出了新贡献。 

  这场争论使得陈世骧深深体会到,“学术讨论,尤其是反面意见的争论,最能启发思想,提出问题”。同时,也引起了他研究辩证唯物主义的兴趣。李森科之流不就是打着辩证唯物主义的幌子骗人吗?可是他的“种内无斗争”论,实际上就是否定矛盾的普遍存在,否认事物是在矛盾斗争中前进的,是违反辩证唯物主义的。因此,陈世骧更加努力地学习辩证唯物主义。随着陈世骧对辩证唯物主义理解的加深,随着科学的迅猛发展,陈世骧发现,许多事实说明,在生物的进化过程中,物种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进化是在又变又不变的矛盾中进行的。陈世骧把相对不变的征状称为“祖征”,比如一切昆虫都有头、胸、腹三个部分,一切鞘翅类的昆虫都有一对坚硬的鞘翅,这些都是“祖征”。他把变的征状称为“新征”,它们千差万别,因此才有圆圆的瓢虫、长长的蜣螂、会“磕头”的叩头虫、“牛气”十足的天牛。 

  变是物种发展的根据,不变是物种存在的根据,变是绝对的,总是主要的矛盾方面,物种在又变又不变的矛盾中演变。这个“又变又不变”的物种概念,就是陈世骧的进化论与分类学的理论核心和立论根据。 

  作为昆虫学家、进化分类学家,陈世骧成就斐然。他对昆虫的进化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昆虫在进化上有三个大基本问题:昆虫纲的起源、昆虫翅的起源和全变态昆虫的起源。陈世骧于1955年发表了“昆虫纲的历史发展”一文,首次对这三个问题作了辩证的、富有创见的论述。他认为,这三个问题代表昆虫进化的三个主要阶段,历史的阶段发展是前后继承的,彼此互相关联的。陈世骧有关进化的学术思想对中国生物学界有很大影响。 

  他一生共鉴定和发表了中国、日本和东南亚地区昆虫新种700多个,还发现了60多个新属。他把叶甲总科三科分类改进为六科系统,并被国际同行采用。他还对昆虫行为、昆虫进化、物种分类原理进化论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尤其是他以“又变又不变”的物种概念为核心理论,为生物分类学理论发展做出了贡献。他主编的《中国动物志:昆虫纲鞘翅目铁甲科》,具有很高的学术水平。他的系统分类研究和《进化论与分类学》专著,都获得1978年科学大会奖和1978年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1985年,他主编的《中国动物志:昆虫纲鞘翅目铁甲科》,包括4亚科417个种的记述,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陈世骧1952年加入九三学社;1955年,他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除了从事科研工作和研究所所长工作之外,陈世骧还兼任《中国动物志》编委会主任、《中国大百科全书·生物学》编委会副主任、《中国科学》编委、《昆虫学报》、《动物分类学报》的主编等。 

  从1953年来到北京,陈世骧全家就一直住在中关村特楼14楼202,妻子谢蕴贞也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工作。60年代初,谢蕴贞自参加工作以来就没有提过级,每次她都觉得无论如何应该轮到她了,可是陈世骧却总是对她说:我先提升了自己的老婆,如何服人?就这样,直到“文革”后退休,在法国留学多年的谢蕴贞还是六级副研究员。 

  父亲后来对子女们说:我也觉得亏待了你妈,但是当了所长就要为全所考虑,自己的事,就不能多想,这样才能使人信服,才能办好所。 

  陈世骧对年轻人关爱备至,时常有人上门或来信请教问题和请他修改论文,他总是认认真真地回答和修改。有时改得很多,甚至修正观点,作者真诚地希望在论文上加上他的名字,但是被他坚决拒绝,认为这是培养人才的一种方式。对那种只改了几个字、甚至只看了一遍就把自己的名字加上的行为,他认为是变相剥削。 

  陈世骧非常重视学习生命科学新知识,了解新进展。图书馆是他最爱去的地方,在他每次生病住院的时候都要孩子到图书馆帮他借新期刊。他五十多岁时自学了高级生化,“文革”后学了分子生物学,虽然他的研究不见得用得上这些知识,但是他说,一个生物学家必须掌握生物学的基本知识,了解生命科学的重大进展,才能开阔思路,想得更远。 

  陈世骧极其谦和、朴实,厌恶虚荣和奢华,生活很简朴,为数不多的几套西服只在参加国宴、接待外宾和出国访问时才穿。有的同事曾对的儿子说,“我上下班常见一老头,头带一顶怪怪的黑毛线帽,身穿中式棉袄,外加一件皮背心,人家说是个学部委员,原来是你爸”。他就是如此,专注工作,生活方面的事情,则简单、实用就好。 

  陈世骧提出的六科分类系统,启迪了人类对生物系统发育的崭新认知;他开创性地把进化论与分类学结合在一起,启迪了学界对物种演化的重新思考;他首次提出昆虫进化的三大阶段,启迪着无数后辈学者在这一框架下展开成体系的研究…… 

  1988年1月25日,陈世骧在北京因病逝世,享年82岁。他给我们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科学遗产,他的学术精神和道德风范将永远激励后人,传载千秋。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