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作新

郑作新

  郑作新 190611月—19986月) 福建福州人。1926年毕业于福建协和大学生物系,同年赴美国留学,考入密歇根大学生物系,1927年和1930年先后获硕士学位和理科博士学位和科学金钥匙奖。他谢绝美方高薪聘请,于1930年回国,受聘于福建协和大学,任动物学教授兼生物系主任,1938年任教务长,后任理学院院长,福建省科学馆生物学部主任。1933-1938年间,为解决中文教材问题,郑先生用中文编写了《大学动物实验教程》、《脊椎动物分类学》、《普通生物学》,为当时许多大学采用。1938年用中文创办了《协大生物学报》。他还自筹经费,带领学生开展鸟类学研究。于1941年发表了国内第一篇关于野外鸟类种类和数量的论文:“三年来邵武野外鸟类观察报告”以及一系列考察报告。1945年,美国文化司聘请他为客座教授赴美讲学,在此期间,他查看了各博物馆和有关单位收藏的中国鸟类标本和文献。1946年回国后继续在协和大学任教。1947年发表《中国鸟类名录》,列出鸟类1087种,912亚种。是我国自行编撰的第一部鸟类名录。他还研究动物地理,发表论文“中国鸟类地理分布的初步研究”。由于同情进步学生的爱国运动,受到国民党省政府的谴责,郑作新奋然辞职,到南京国立编译馆担任自然科学编辑,主持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工作,并兼任中央大学教授。1950年应中国科学院聘请调到北京,担任动物标本整理委员会委员兼秘书,北京自然博物馆馆长兼自然历史研究所长。1953年任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研究室主任中国科学院编译局编审暨名词室主任。曾三次连任英国世界雉类协会副会长、后任会长;他是美国鸟类学会名誉会员、日本、德国、英国鸟类学会通讯会员。他是中国动物学会的发起人之一(1934年),历任该会秘书长、副理事长、理事长、名誉理事长等职。他也是中国鸟类学会的发起人之一(1980)年,曾被推选为首任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他还曾担任《中国动物志》编辑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大百科全书》动物组主编、《动物学报》主编、《动物分类学报》副主编。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郑作新是我国鸟类分类学说的创新者,他提出的亚种分化和“排挤学说”是对生物进化论有理论意义的论证和对鸟类分类学研究的新贡献。他还是动物地理学的开拓者,于1959年提出“中国动物地理区划”,将我国划分为7个一级区,16个二级区,以秦岭为中国古北界与东洋界的分界线,改变了传统以南岭为界的提法。得到了国内外的公认。 

  郑作新十分热心科普事业和自然保护,,并提出自然保护应做到“保护、保育、保全”,早在上世纪50 年代,他就曾对当时“麻雀是否害鸟,是否应消灭”问题在中国动物学会会员代表大会上发表意见:“麻雀消灭不了,对麻雀不是消灭它,而是消除雀害问题,在喂雏期间以昆虫为食,这是人有益的,应开展着方面的研究” 。他带领动物所的同事,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还在《人民日报》等报刊发表了调查结果。80年代,在他的呼吁和倡议下,成立了第一个鸟类自然保护区,并开展了全国性的“爱鸟周”活动;1990年郑作新捐款建立了“郑作新鸟类科学青年奖”帮助和鼓励更多的年轻人投身于鸟类科学事业。 

  郑作新在半个多世纪的科学生涯中,发现中国鸟类16个新亚种,撰写论文和专著达1000多万字。他发表的学术论文有140余篇,专著20余部,专业书籍30余部,科普论着260余部。专著如:《中国鸟类区系纲要(英文版)》作为科研成果获1989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和1989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内容包括我国已知的全部鸟类,共计2139种和亚种,比《中国鸟类分布名录》增加2064亚种,并包括郑作新近年来所发表的24个新亚种,对每一种均分别记有名称、繁殖生境、亚种分化、分布地区及现存状况。是我国鸟类区系现阶段的系统总结,是国内第一部对整个一个纲的动物进行区系综合性研究的成果,国内外影响颇大。为此,19895月郑作新教授被授予“动物资源保护特殊成就奖”,由美国国家野生动物联合会主席杰·海尔亲自在北京举行了颁奖仪式。这是联合会第一次在美国以外举行颁奖大会,也是首次将这项大奖授予中国学者。Hair博士赞扬郑作新院士是“中国鸟类研究领域中的杰出领导者,他的博学多识为世界所瞩目”。 

  他的专著还有《中国经济鸟类志》、《中国动物志—鸟纲》第24611卷(1996年获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颁发的“杰出科技成就集体奖”)。 

  郑作新曾获全国科技大会奖三项(1978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989年)、中科院科技进步特等奖(1986年)、二等奖(19791985年)、自然科学一等奖(1989年)、二等奖(1987年)。此外,于1981年获美国密歇根大学“科学荣誉奖”, 1993年获得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颁发的“中国野生动物保护终身荣誉奖”。 

  郑作新曾当选为中国科协全国委员会第二届委员。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