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建国:肩负起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重任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号召全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指导性、针对性,对推进我国科技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认真贯彻落实。

  深刻认识重大意义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回顾了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对科技事业的高度重视,充分肯定科技事业在党和人民事业中始终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发挥了十分重要的战略作用,分析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演化趋势,号召广大科技工作者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握大势、抢占先机,直面问题、迎难而上,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党的十八大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创新是第一动力、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全面谋划科技创新工作。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在这次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回应了我国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紧迫需要,反映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客观要求,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全球竞争格局的深刻认识、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大势的科学研判,为我国科技创新指明了战略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高水平自立自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要求我们更加重视前沿基础研究,大幅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努力夯实科技自立自强的深厚根基;要求我们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加快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要领域和产业技术的自主可控;要求我们瞄准事关国家全局和国家安全的基础核心领域,加强战略性、储备性前瞻科技布局,努力抢占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要求我们加快适应科研范式深刻变革和学科交叉融合的新要求,优化创新资源整合和创新要素配置,提高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要求我们大力促进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加速渗透融合,更好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自主创新事业是大有可为的!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是大有作为的!”“我们完全有基础、有底气、有信心、有能力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乘势而上,大展宏图。”这极大坚定了全民族的创新信心,鼓舞了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创新干劲,必将在全社会掀起新的创新热潮,凝聚起更加磅礴的创新力量,加快推动我国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准确把握重点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高度,深刻分析了我国科技创新面临的国内外形势,针对我国科技事业存在的突出问题,明确提出了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点任务,为我们做好科技创新工作提供了行动指南。

  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基础研究是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然要求”。我们既要勇于探索、突出原创,围绕宇宙演化、意识本质、物质结构、生命起源等重大科学问题,不断探索新领域、开辟新方向,努力取得重大原创成果;更要坚持问题导向、应用牵引,加强建制化、定向性基础研究,以应用研究倒逼基础研究、以基础研究推动应用研究,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面临的实际问题中凝练科学问题,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加快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同时,加强战略性产业共性技术研发与供给,推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发挥多学科交叉融合优势,支撑现代工程和技术科学发展,形成完整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世界科技强国竞争,比拼的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都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各自职能定位和任务分工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要“科学合理布局科技创新”。这是对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部署要求的进一步深化。我们要坚守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定位,按照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提出的“两加快一努力”要求,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着力解决影响制约国家发展全局和长远利益的重大科技问题,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同时,加强协同创新与开放合作,引领带动国家创新体系提升整体效能。

  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作出新部署、提出新要求。我们要努力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和体系化、建制化优势,继续组织实施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积极建议和承担周期长、风险大、难度高、前景好的国家战略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深化科技评价制度改革,坚持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的评价导向,坚持破立并举,加快建立与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相适应的机构、人才、项目分类评价体系和激励政策,既要鼓励支持甘坐“冷板凳”、勇闯“无人区”的原始创新,又要引导激励敢啃“硬骨头”、善打“攻坚战”的协同攻关,探索与科研范式变革相适应的科研攻关组织新模式。以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为抓手,推动科研院所深化改革,通过做“减法”进一步聚焦主责主业;落实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赋予科研院所和科学家更多科研自主权。科学选题“张榜”,研究真问题;鼓励“揭榜挂帅”,真研究问题,探索凝练部署和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任务的新机制。

  构建开放创新生态,参与全球科技治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统筹发展和安全,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要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塑造科技向善的文化理念,让科技更好增进人类福祉,让中国科技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我们要充分发挥国家科学院独特优势,巩固和拓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网络,聚焦气候变化、生命健康等人类面临的重大共性问题和挑战,带头发起组织和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依托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创新平台,吸引世界优秀科学家联合开展研究,扩大开放共享,提高合作成效。大力倡导、带头践行负责任的科研理念,推动科研诚信和科技伦理体系建设,让科技创新更好维护公共安全、增进人类福祉。

  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建设全球人才高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教育竞争”“我国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纵观世界,科技强国都是能够培养、吸引和用好一流人才的国家。我们要更加重视人才自主培养,以科教融合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努力造就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顶尖科技人才。同时,以一流环境吸引一流人才,稳定支持一批高水平创新团队和优秀青年人才,构筑集聚全球优秀人才的科研创新高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建立让科研人员把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上的保障机制”。这充分体现了对科研人员的关心关爱,也反映了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心声。我们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减少科研人员的应景性、应酬性活动,减少不必要的评审评价活动,杜绝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对科研工作时间的侵蚀,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降压。同时,引导科研人员聚焦专业领域,专注科研工作,潜心科研攻关,勇攀科技高峰。

  自觉履行使命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科学研究范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强调“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我们必须保持强烈的忧患意识,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

  当前,科技创新广度显著加大、深度显著加深、速度显著加快、精度显著加强。作为国家科学技术界的最高学术机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科学院要始终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使命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强化责任意识,聚焦主责主业,积极发挥学术引领作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作用、创新人才培养作用,着力解决重大科学问题,着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着力发现、培养、集聚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强化国家高端科技智库职能,发挥战略科学家的作用,积极开展咨询评议,更好服务国家决策。深入推进院士制度改革,坚守院士称号的荣誉性、学术性,坚持院士标准,强化推荐责任,严把院士队伍“入口关”,把符合党和国家需要、真正德才兼备的优秀科学家选拔到院士队伍中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两院院士是国家的财富、人民的骄傲、民族的光荣”,并对广大院士提出了做“四个表率”的殷切希望。这既是对院士群体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更是对广大院士的巨大鼓励和有力鞭策。我们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日常工作生活做起,将“四个表率”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带头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科学家精神,做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表率,做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表率,做坚守学术道德、严谨治学的表率,做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表率。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的征程已经开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号角已经吹响。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与时俱进的精神、革故鼎新的勇气、坚忍不拔的定力,坚持“四个面向”,勇于创新,顽强拼搏,为我国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为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执行主席)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5号
邮  编:100101
电子邮件:ioz@ioz.ac.cn
电  话:+86-10-64807098
传  真:+86-10-6480709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