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研究所外来入侵种入侵机制研究取得的新进展在Ecology上发表

入侵种的入侵机制是入侵生物学的核心科学问题。已有假说主要从天敌、资源和生态位几方面阐述了入侵种的入侵性。但是现有的入侵理论只能解释部分入侵物种的入侵性,所以新的入侵理论令人期待。2006年至今,动物研究所孙江华研究员领导的森林害虫化学生态研究组以红脂大小蠹-伴生真菌为研究模型,以多物种协同作用为切入点,开展了红脂大小蠹入侵机制的研究,继2007年提出外来种与本地种种间协同入侵(PLoS ONE 2(12): e1302. doi:10.1371/journal.pone.0001302)和2010年提出红脂大小蠹与其伴生真菌长梗细帚霉的共生入侵(New Phytologist 187: 859-866)后,最近又提出了真菌独特单倍型促进虫菌共生入侵的新机制和返入侵假说。

红脂大小蠹(Dendroctonus valens,red turpentine beetle,RTB)是一原产北美的蛀干害虫,危害松树,但很少致死树木,为次期性害虫。上世纪80年代初传入我国,1999年在山西省暴发成灾,并迅速扩散蔓延至陕西、河北、河南等地,致死700余株健康油松。该研究通过国际合作,证明了真菌长梗细帚霉是由红脂大小蠹携带从美国入侵到中国。并且,长梗细帚霉在中国形成了独特单倍型。这些中国独特单倍型相对于美国独特单倍型和中美共有单倍型,具有在中国寄主油松上的较强竞争能力,还能够显著诱导寄主油松产生红脂大小蠹聚集化合物(3-carene)来协助红脂大小蠹在中国的入侵。从而说明真菌独特单倍型促进虫菌共生入侵的新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返入侵假说(what goes around and what comes around)。部分数据作为封面论文发表在生态学期刊Ecology(2011, 92(11): 2013-2019)上。

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中国科学院的资助。论文第一作者为鲁敏副研究员,通讯作者为孙江华研究员,链接如下:Lu M, Wingfield MJ, Gillette NE, and Sun J-H*, 2011. Do novel genotypes drive the success of an invasive bark beetle-fungus complex? Implications for potential reinvasion. Ecology 92(11): 2013-2019.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5号
邮  编:100101
电子邮件:ioz@ioz.ac.cn
电  话:+86-10-64807098
传  真:+86-10-6480709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