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制造研究组取得高细胞密度血管化肝组织制造进展
肝脏需要大量功能细胞和复杂血管网络来执行基本的生理功能,因此生物3D打印高细胞密度(约10^8细胞/mL)的肝组织在急性肝衰竭治疗中显示出巨大的应用前景。然而,高细胞密度打印面临显著挑战,材料占比的下降会影响整体组织的机械强度,导致其难以有效承受生理血流的剪切力,阻碍多尺度血管网络与宿主血管的连接,从而无法提供预期的功能性补偿。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北京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院顾奇团队,研发一种基于微凝胶-水凝胶复合的新材料,利用化学交联和物理缠结形成具有异质性的网络结构,能够装载高细胞密度的肝细胞;通过嵌入式生物打印技术实现多尺度管网构建,具有机械完整性和直接血管吻合能力。体外和体内实验证明了该材料的机械性能、生物相容性、促血管生成能力以及对肝细胞功能的支持能力,最终在大鼠急性肝损伤模型中实现了快速的功能补偿。该成果以A Microgel–Hydrogel Hybrid for Functional Compensation and Mechanical Stability in 3D Printed Cell-Dense Vascularized Liver Tissue为题,2025年4月13日发表在Advanced Materials期刊上。
研究团队开发了基于光敏明胶微凝胶(GMM)和光敏透明质酸水凝胶(HA-MA)复合的新材料,称为GMMHM,能够发生物理缠结和化学共价交联,展现异质性的微观结构和力学性质;可用于嵌入式生物打印构建宏观血管网络,支持与宿主的直接血管吻合、微血管网络生成及血管新生。
通过优化GMM与HA-MA的比例,调整交联组分空间占比和交联密度来最小化生物材料的使用,实现了具有高机械性能的封装高密度肝细胞的肝组织构建。最后,通过嵌入式生物打印创建多尺度血管网络,直接整合到宿主循环系统中,支撑高密度血管化肝组织存活,为85%肝切大鼠急性肝损伤模型提供快速的功能补偿,延长生存时间。
综上所述,该研究利用具有异质微环境的微凝胶-水凝胶复合物,以具有最小空间体积的组合封装高密度细胞,具有工程组织所需的机械性能及生理功能,增强的机械性能促进与宿主血管直接吻合,实现快速血液灌注和肝功能补偿,缩短了连接时间并降低了厚组织坏死的风险。未来,生物制造研究组将与合作团队优化肝细胞类型及功能,构建更加复杂的具有组织特异性的(例如肝窦)的多尺度血管网络,并进行大动物移植实验验证。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北京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院顾奇研究员为该研究的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王新环、秉志博士后刘鑫、博士研究生李凯为该研究共同第一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T2222029, 82402502, U23A20453, U21A20396, 62 127 811)、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2YFA1104701、2024YFB4607800、2024YFA1108404)、动物研究所建制化攻关(2023IOZ0101)和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基础研究(YSBR-012)等项目支持。特别感谢人类器官生理病理模拟装置,国家干细胞资源库,器官再生与智造全国重点实验室提供的技术平台与资源保障。
原文链接:https://advanced.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ma.202413940
卵母细胞-胚胎转变(oocyte-to-embryo transition,OET)是哺乳动物胚胎着床前发育的关键过程,标志着胚胎调控机制从依赖母源物质向依赖胚胎物质的转换,包括表观修饰重编程以及合子基因组激活(zygotic genome a...
环形RNA是一类具有特殊环状结构的RNA分子,其独特的闭合结构可抵抗核酸外切酶降解,相较于线性RNA更加稳定。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环形RNA在基因表达调控、生物发育及疾病发生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望成为多种...
低遗传多样性物种如何长期续存,一直是保护生物学关注的热点问题。雪豹(Panthera uncia)是青藏高原及周边山脉高原生态系统的濒危旗舰物种,其分布范围涉及亚洲12个国家,是全球栖息地海拔最高的大型猫科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