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所主持的两项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通过验收

2005年9日5日,中国科学院生物局组织专家对2001年度立项的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进行了结题验收,我所王琛柱研究员、王德华研究员分别就其主持的“物种的协同进化及其生态学效应”、“种群暴发及其崩溃机理的研究”项目的执行情况向评审专家组和生物局领导做了汇报。评审专家组在听取了各项目负责人的报告并审阅了相关资料后,对各项目完成情况给予了综合打分评估,我所主持的两项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均超额完成预期目标,获得评审专家的一致肯定,以总分居前的好成绩顺利通过验收。

“物种的协同进化及其生态学效应”是以动物所和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为依托单位,有水生生物所和华南植物研究所参加的院二期创新重要方向项目,项目负责人为王琛柱、李庆军研究员,项目总经费1087万元,其中院拨经费500万元。该项研究以生物寄生和共生关系为基础,选择7个有代表性的成对类群,涉及到昆虫与植物、昆虫与寄生蜂、??鱼类和河蚌,从形态、生理生化和分子水平上,研究彼此间协同进化的机制及其生态学效应。项目的研究体系是以我国特有的生态背景下提出的,成对类群间的互作关系很典型,研究将对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农林牧有害生物的可持续治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项目的特色在于多学科领域的交叉,所针对的问题都在植物、动物相互作用的交界面上,这是单学科所很少开发的领地。项目预期发表(或接受)论文60篇,其中SCI论文30篇,国内核心论文30篇。

项目执行三年多来,在首席科学家王琛柱研究员的尽心管理和严格要求下,以本项目作为第一或第二标注的论文已发表(或接受)96篇,其中SCI论文38篇,超额完成计划任务。项目执行期间成功地举办了三次有关物种间相互作用和协同进化的国际研讨会,增进了国际交流,扩大了我国科学家的影响,也为项目的顺利实施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基于本项目的研究基础,项目主要成员王琛柱研究员、李庆军研究员在2004年分别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基金重点项目的支持,主题均为协同进化,充分体现了我院这方面布局的前瞻性和研究优势。

“种群暴发及其崩溃机理的研究”是以动物所为依托单位,有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和长沙农业现代化所参加的院二期创新重要方向项目,项目负责人为王德华研究员,项目总经费800万元,其中院拨经费400万元。该项目选择我国华北平原旱作区的大仓鼠、太行山区的林姬鼠、内蒙古典草原的布氏田鼠、农牧交错区的长爪沙鼠、青海高寒草甸地区的高原鼠兔、洞庭湖区的东方田鼠、内蒙古典型草原的草原蝗虫、华北平原的棉铃虫和南方松林区的松毛虫等具有暴发性的害鼠害虫为研究对象,利用信息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通过微观和宏观相结合的途径,研究其生活史特征、繁殖特征、种群数量暴发的规律及时空差异,分析食物、捕食和社群行为以及个体差异在种群暴发与崩溃中的作用,阐明种群暴发机制、关键因子及其相互作用。通过多因子分析,提出动物种群暴发和崩溃的一般模式,可望对影响动物种群数量变动的主要因素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通过组建空间精确性种群模型,对其未来的发生趋势、发生地进行精确性预测,将研究结果应用于预警和防治。项目预期发表论文53篇,其中SCI/ISTP/EI源刊物20篇,CSCD发表论文33篇。

至验收时,本项目已发表论文130篇,其中SCI论文46篇,CSCD论文84篇,尚有20余篇论文被接受发表或在审理中,超额完成计划任务。

在本项目的研究基础上,张知彬研究员2004年获得了国家基金委基金重点项目“森林鼠类种子储藏行为生态及其策略的研究”的支持;戈峰研究员2003年获得国家基金委基金重点项目“被害松树-马尾松毛虫-天敌的营养与信息联系及其调控机理”的支持;王德华研究员2004年获得了国家基金委基金重点项目“内蒙古草原两种啮齿动物的产热和能量代谢机理的研究”项目的支持;张堰铭博士等获得基金委面上项目3项。本项目执行的同时培养了硕士、博士研究生近20名,项目骨干人员在国际会议上做报告多次。本项目的后续效应显而易见。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5号
邮  编:100101
电子邮件:ioz@ioz.ac.cn
电  话:+86-10-64807098
传  真:+86-10-64807099
友情链接